最近山东一家面包店推出一款\"知了猴面包\",金黄酥软的面包里,整整齐齐摆着一排油炸知了猴,如此炸裂的食物,让爱吃面包和爱吃知了猴的都沉默了。
知了猴,就是知了的幼虫,也叫金蝉,在山东也叫“蠽蟟螝”(jié liáo guī)。听说没有一只知了猴能活着离开山东,每年一到夏天,山东人的夜间神秘活动就开始了。晚上,公园、树林,拿着手电筒、拎着塑料袋进行地毯式搜捕,目不转睛、聚精会神,一旦发现,立刻\"逮捕归案\"。有网友说,怪不得蝉鸣都不聒噪了,原来还没成蝉呢就“嘎了”。
为啥大家对知了猴这么执着?对山东人来说,知了猴就是童年,就算没抓过,肯定也吃过。不只在山东,河南、安徽、江苏等地都有食用知了猴的习惯。油炸知了猴、爆炒知了猴、知了碎炒鸡蛋、知了猴烧烤等等,每一种都能让人垂涎欲滴。特别是油炸知了猴,酥脆的口感、喷香的味道,一口一个,咬下去直接爆浆。另外,知了猴不仅美味,还有丰富的营养价值。不过,对蛋白质过敏的朋友可不要轻易尝试,注意在烹饪过程中也要确保熟透才能食用。
抓知了猴这么执着还有个重要原因,就是赚钱。在山东、安徽一些地方,不少商贩专门走街串巷收购知了猴,然后迅速转手给外地客商。今年新货的价格基本是1-1.5元一只。据青岛某批发市场商户介绍,现在的知了猴每斤105元。二十多年前,每斤才十七八块钱。所以搜捕一晚上,大几百可能就到手了。万一知了猴变成知了飞走了,剩下的知了皮也就是蝉蜕,还是一味中药材,也能卖钱。
当然过度捕捉、破坏性捕捉,也会影响生物链条。近年来也有个别地区对抓知了猴的行为做出规范和提醒,一方面提醒大家夜间出动毕竟不安全;二是因为捉知了猴,特别是土壤里面的知了猴,会破坏环境和土壤。
光靠山东人“上夜班”这么抓,这数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。所以近年来,山东、河南等地也发展了规模化养殖。养殖户在果树或杨树下埋入蝉卵,等待2-3年后,幼虫自然出土。接着进行夜间“收割”,效率远比野生捕捉高得多。但是也是有一定难度的,金蝉种苗在地下发育,看不见摸不着,到第三年才开始有金蝉出土,在它们钻出地面前都很难判断是否养殖成功,可以说是“期货美食”,投资有风险,要做好科学研判。
又到一年盛夏,这个夏天你抓知了猴吗?有过抓知了猴的童年回忆吗?评论区可以告诉我们。
农视点述评员 | 张耀元
剪辑 | 张耀元
编辑 | 梅青云
责编 | 赵宁宁
主编 | 杨公元
监审 | 杨 巍
部分素材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用温度融化数字,用视角剖析现实,让每一声叹息都被听见,每一份坚守都有回响。《农视点》,看懂生活褶皱里的光——这里没有宏大叙事,只有与你血脉相连、与时代共振的民生力量。
《农视点》属中央新闻网站农视网原创栏目
版权归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所有
通弘网-通弘网官网-温州配资公司-查询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